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王亚男摄)
人民网北京1月6日讯 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今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发言的主题是“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推进贵州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王富玉说,说到贵州,它曾经在国际上无名,国内没声,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地方,用我们省委书记的话说是“最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不了解贵州的人只知道对贵州一个不公正的评价,那就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赢”,或者叫“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对贵州了解不多,或者一知半解的人,只知道贵州是一个一个瓶子、一间房子、一棵树。“一个瓶子”就是一瓶茅台酒,“一间房子”就是遵义会议的城楼,“一棵树”就是黄果树大瀑布。 王富玉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加快,真正了解贵州的人,把贵州概括为天然的大宝库、大氧吧、大空调、大公园、大酒乡,多密度文化的大家庭,多元的大千世界,是一个丰富的多彩贵州。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优势突出,发展空间很大。一是生态文化资源丰富,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73%,面积之大,名列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王国。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瀑布溶洞。它的天生桥和著名的峡谷,各种奇特山水加上冬暖夏凉的宜人气侯。夏天最高温度16―31度,冬天是2―12度,是四季长青,四季有花。高达36%的森林覆盖率,丰富珍稀动物的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使贵州成为世界少有的绿色喀斯特地区,观赏价值、研究价值极大。目前全省已建成黄果树瀑布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的地质公园;4个国际性的生物博物馆;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396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89%,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回族、彝族、水族、瑶族、土家族等17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中,蕴藏着古朴、醇厚、绚丽多姿的历史传统和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传统的建筑、服饰、语言、节日、饮食、婚俗、歌舞,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保存完好,多彩多姿,成为民族文化的大千世界。特别是众多的民族村寨,我们有1.8万个拥有600年历史的民族村寨,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生活中仍保持了很强的原生性,形成了“多彩贵州”独特的文化大观园,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三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贵州是“红色”的故土,老百姓说,在贵州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走的是长征路,喝的是茅台酒。在88个市、县、区当中,有68个市县都有红军的足迹;红军的故事,以长征文化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优势突出。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遵义名城、赤水河峡谷娄山关等历史古迹是长征文化的亮点,是中国红色旅游的热潮,目前黔西等红色旅游区已被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遵义会议会址等10个省区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 四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贵州历史上是民族的迁都大走廊,文化历史悠久,资源渊源流长。文化遗存丰富多样,文化形态保存完好,现有19个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化遗产名录当中贵州名列第三,纯朴文化、土司文化、宗教文化等,最后为独特极具研究的价值。 综上所述,如何整合资源、提升创意、加快创新、推动创造、形成产业,对贵州来讲非常重要。这些年来,贵州在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把文化产业优势转变为文化竞争优势做了四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由于投入不足,多数同志对发展文化产业有情绪。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如何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实践的发展,是贵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5年3月贵州成功举办了“黄果树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历时5个多月,共有10万多人报名,现场观众达340万人。八场决赛颁奖晚会共有8820万人的电视观众。实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通过大赛推出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大赛的基础上,我们打造了大型的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文化品牌,实现了四个层面的结合。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二是经典性与市场性的结合,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结合,四是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与舞台呈现丰富性相结合,“多彩贵州风”共演出400多场总收入1200万元,受到李长春同志、吴仪同志、刘云山同志等中央领导的好评。应邀参加了去年4月份的相约北京国际联欢活动,并做开幕式演出。并同台湾、英国、俄罗斯、欧洲、泰国等签约了演出合同,在国内15个城市巡回演出,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并获得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赛,大赛的成功举办和“多彩贵州风”文化品牌的打造让广大贵州群众增强了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坚定性,看到了贵州发展文化产业的希望,增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广大干部深深地体会到,并且牢固地树立经济与文化互动的意识,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经济,又善于从经济的角度思考文化。 克服重经济,轻文化,或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倾向,克服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的观念和做法,并且牢固地树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意识,善于把文化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与经济功能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发展。并且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概念,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需求分析和区位优劣势的研究,用新的思维方式,生产文化产品,经营文化产品,开展文化合作,发展文化产业。 第二,发展乡村旅游是欠发达地区推进文化产业的切入点。贵州有绿色喀斯特王国的美称,少数民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保留了丰富的原生态多民族的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整合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和开发,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脱贫,发展农村经济,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城郊性的农村观光度假系列产品,二是依托大型旅游景区发展乡村观光与体验系列产品,三是发展文化特色村寨及其群落的乡村深度体验性产品,逐步形成了兰花模式、铁西模式等模式,涌现出了乡村旅游的典型。贵州乡村旅游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工作的联系点和向全国推出的示范点。 第三,着力开发文化产品,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资源丰富,并不等于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产品丰富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大,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使欠发达和资源枯竭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贵州不是没有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也不是没有文化市场,正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说的那样,贵州的旅游商品,尤其是民族手工艺非常杰出、优秀,以民族特色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对旅游会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扩大旅游商品的市场,淡化旅游淡旺季,使旅游商品大规模走向国内、国际市场。但是贵州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发展文化产业,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第四,文化旅游的结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从文化的层面上讲,对旅游资源进行提炼,运用文化产业的全新理念,审视和发展旅游业,使市场为导向,优势资源为资源,红色旅游为载体,民族文化精品经典和精品线路为重点,充分挖掘开发和提炼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使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节点。 根据贵州旅游文化资源以及市场的前景,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抓重点产业,即红色文化的重点,北线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的东线文化旅游产业带,以喀斯特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为重点的西线文化旅游带。二是重点区域突破。对技术条件好、积极性较高的地区集中进行扶持。每年确定一个重点区域,使他们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接待条件、发展目标等方面提速五年。三是抓重点环节,投融资一直是制约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去年8月,我们成功举办“壮美大瀑布”、“多彩民族风”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