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月4日—6日 地点:北京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意象网 >> Fici2008 >> 相关报道 >> 人文奥运分论坛 >> 文章正文  
[图文]小组讨论:面向世界的武林大会


小组讨论:面向世界的武林大会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7

 

    主持:阮伟,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嘉宾:易剑东,北京体育大学传媒系主任。
      张乐年,中国体育报副总编辑

    阮伟:非常高兴能在今天这个时间,这个特殊的日子来和我们同学一起探讨一个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一个中国的体育项目。商务江和平总监也提到了奥运会这么多项目,除了在本届奥运会上列为表演的武术之外,没有一个项目出现于中国大地上。百年奥运,百年梦想,虽然即将实现,但是还留下一点遗憾,就是在这届奥运会上,没有我们自己的想法。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个,其实是一个很古老,但又确实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话题。我们请到了两位高端的专家,我来主持,把我们武林大会的方方面面,由我们专家进行剖析,来把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最被关注的这么一个大学里探讨一个大家这么熟悉的问题。我想在大家了解武林大会这一档赛事节目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片断。   
    (片断)
    应该讲这种片断在武侠电影和武侠小说里有很多,武侠小说是根据你的一个想象力,导演也是根据这个想象力拍摄成这个样子的。今天想请两位专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种艺术传播给我们中国武术到底带来了什么?   
    易剑东:我还是想谈到一个更久远的话题,因为我年年不问八十多年前,霍元甲去世以后,当时他们已经开始拍武术,并且把音乐融入到武术当中,霍元甲当时还有一些资料片我现在也是没有办法看到,很遗憾。当时的精武俱乐会把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武术走向世界,当时它们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人数高达29万人以上,这样一种规模,确确实实可以想到,那个年代高清技术对中国武术的推进,当然它也有一些刊物了。
    作为阮总要我谈的这个,作为一个学者还是两面性,第一导演想象显然跟现实是有差距的,大家知道现在有一派武术拍摄者认为,把武术作为拍摄的门类太神乎其神了,另外有可能导致普通人觉得武术离自己生活有点远,所以这样一种选拔,让每个人感受武术,贴近武术,这样可能比声光电的传播更能产生效益。  
    阮伟:谢谢。那我问一下张主编,这么多年记者生涯,看了这么多年武侠小说和电影,觉得它给我们大众产生了什么样的印象?  
    张乐年:简单的说,刚才这组镜头,从电影角度看,我没有发言权,从武术角度看,我就两个字。假的。   
    阮伟:这种假对人们对武术认知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张乐年:我觉得武术从根本上是一个搏击技术,首先武术要打,没有搏击就不成武术。第二个,武术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到了现在,它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可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的西方式的体育项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又回到奥林匹克项目的问题上。我考虑一个问题,武术没有进入奥运会是一个遗憾,但是反思一下,奥运会真的能承载得了武术吗?武术真的太博大精深了,现在从流派上来说,有129种到130种之间,它是否能承载,如果我们用某一种方式进行比赛的话,用西方标准进行比赛,那就完全标准化了,像麦当劳一样,多大,多少尺寸,都有。这是否适合中国武术的赛事,这是我的看法。显然武侠小说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的推广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多多少少有一些误区,就是认为武术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并不要员,过去只是与自然斗争,生活需要的技能,现在依然有需求,技能或者文化上的需求。
   
    阮伟:那么从电影武侠的小说上面对大家的影响两位专家进行了剖析,易教授谈到了,把武术带的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似乎武术离我们遥不可及,其实今年国际论坛上我也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武术几乎便成了现代部队无法比拟的具有现代火炮优势的传承,这种误导确实是越来越摇滚。
    那么从张主编讲的,奥运会能承载武术吗?奥运会120个大项,武术120个,奥运能否承载?应该讲张主编说的非常好。那么建国以后我们的武术比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请导演放一个片断。   
    (片断)
    这是一段非常非常,在目前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院搞的非常规范的比赛,那么我想乐年,你先跟大家说说,这么规范的比赛,你怎么看待它的?   
    张乐年: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其实才刚刚不久,过去我看到这个画面没有感觉,我觉得那是应该的,武术中心搞的,国家搞的就不用想。但是我是再一次武林大会活动当中,开始思考刚才这个画面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画面应该说,体现了两点,第一点,中国武术工作者为武术的推广应该说是苦苦追求,摸索,他们在想办法,想了很多年了,建国以后一直在想。但是他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他的对练是标准化的,你如果看比赛永远是这一套,你看第二遍还看吗?就出问题了。同时这种练好了的表演,它也没有搏击的含义在里面,虽然用了搏击的元素。于是我们想,我们怎么会有这种画面出现,大家如果看全运会也是这样,全运会上唯一一个中国项目就是武术。我想还是一个评判标准问题。我们体育,当代体育,评判标准都是西方式的,比如你打分,十分,是可以比较的。但是武术,一个门牌和另外一个门派之间,这种比较用西方式比较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我回到我刚才那个观点,首先我们武术工作者是在探索追求。但是现在是不是到了让我们应该想想怎么做才能高好的推广武术,怎么做才能有创意。体育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创意是一个核心,下一个一百年会有什么样的创意,新的创意让全世界激动呢?期待阮伟的武林大会。   
    阮伟:谢谢。易教授您怎么看待武术比赛呢?   
    易剑东:虽然来自体育界,我说的比张总尖刻一些。我研究武术几十年的时间,我考虑刚才这个情况的出现,由于一个重要历史原因,1996年,我们国家9个队员去表演的时候,我有幸看到一个片断,就是运动员用那个枪围着自己身子掉不下去,外国人为之狂热,其实他们是用一种看待杂技的眼光去看武术。所以我曾经说过门户之见是否是武术停滞的原因,其实不是,各个门派之间只有把各自珍宝的东西看的很重,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现在的这种形象,虽然把武术弄的很好看,但是另外一种风采就取消了。我也觉得武术进入奥运会是不好的,而且也不可能进入奥运会了,我觉得武术不凡从最底层开始推广这个武术,比如我去过澳大利亚,他们有1%左右的人经常练习武术。我觉得武术进行内部的评判,是把武术单一化最好的形式,让武术更好的发扬起来,而不是刀枪剑棍。   
    阮伟:两位专家讲的非常经典,实际上已经把从武术作品到现在武侠电影都抛弃的淋漓尽致。实际上我给大家看的两个片子都是大家看到过的,也是习以为常的。坐下来反思之后,这些东西根本不是我需要的。刚才提到的比赛,是一种舞蹈,是一种杂技,不像中国的武术,是编排好,然后用对他进行限制,运动员打的角度,方式,这是模仿体操的规则,用规则限制武术的发展,看到这个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可悲,武术项目这些年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武术项目?为什么有关方面在武术白菜中,只有用几个套子当中所有的武术呢。仅仅是为了参加奥运会,就拿当中的规则进行借用,这就导致我们武术没有办法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解决一个误区,武术不是一个项目,是129个项目的统计。我们现在推出的武林大会就是按照每个项目来理想,导演请放一下片断。
    (片断)
    看到这样的片断,在座的假如没有通过CCTV5来看,恐怕是一生当中第一次看到真正的中国武术,你可以向全世界讲你看到真正的中国武术的片断,也许它很弱,很小,但是它总有一天会长大。下面我想请两位专家,其实这两位专家对武林大会了解非常非常深,易教授您能给武林大会做个评价吗。   
    易剑东:我有三个很强烈的认识,就是武林大会首次对官方武术和学校武术纠正了一个态度,就是不再以一种表演的形式来播出。第二个,据我所知,武林大会推出相关有关武林文化的挖掘,包括服装展示,武术论文研讨等等,这样的行动也是很罕见的,把它作为一种电视类种来进行推广,也是武林大会的远见。第三个,就是武林大会已经走向世界,并且更多将走向更多国外的媒体,这个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武术没法进入奥运会给国人带来的遗憾。所以我希望武林大会能挖掘更多资源,结合更多平台,把武术推向世界,而我们CCTV5的武林大会,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范。   
    张乐年:刚才那组画面我想用四个字谈一下我的感受,一个是勇敢,中国人勇猛,第二个字是智慧,刚才的招式确实很智慧,这才是中国人的东西。这种东西把它弘扬出来,通过电视镜头传达到每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么对于武术这个现象,弘扬,发展,更多是继承,那么在这里面,我想武林大会有非常大的空间,第一个,就是我们国家把赛事叫成大会的不多,冬运会是,奥运会是,联运会是,武林大会是,所以武林大会非常有味道。第二个,武林大会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希望做大产业链,因为武术博大精深,刚才包括有服装环节,包括培训环节,包括影视需求,现在西方片子里面的搏击动作没有武术也很难卖了。
    我想最重要一点,武林大会一定会从现在越来越走向成熟,什么时候成熟了,到底做的怎么样,我个人希望不要让外国人说我们怎么样,我们自己觉得好就是好。   
    阮伟:谢谢,非常感谢两位专家对武林大会一个简单的,但是在一定高度上的评价,那么我们也希望,在我们和文化产业研究院建立起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之际,让武林大会在北大,让所有的同学,所有的老师知道他,我们中国人支持我们自己的项目,武林大会不比奥运会差,也许这句话需要十几年二十年的验证,但是这句话希望能得到验证。谢谢大家。

 


 

文章录入:yuen    责任编辑:kitte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网友评论:

    联系方式

    2008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组委会
    会务联系人:肖怀德(13810634630)
    商务联系人:贾少红(13001116043) 赵晓玲(13426205638)
    媒体联系人:赵朝锋(13801214239) 杨 颖(13910304518)

    地 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电 话:(010)62757216 82024746 51701995
    传 真:(010)62753340 62364571 51701509
    网 址:www.fici.org.cn 邮 箱:fici@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