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讨论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17

 

 

王筱芸: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分享我们在授课过程当中的一些体会。文化产业的项目管理这个课程,主要就是以需求为中心开设的。对于这个课程,从设置到整个讲授,还有它的实践过程,我们研究生班,各个方面的人都有,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把一个点子,一种资源提炼为一个创意,实现为一个文化产品,整合为一个产品系列或者产业链,集合为一个产业集群,这是每一个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目标。这个目标和实现管理过程,就是文化产业的项目管理。

我个人对文化产业这个课程,我很同意陈院长的设想,我觉得既然是产业,跟管理就有很密切的关系,而且我觉得在学科设置上,应该把资源跟分开来,跟产业分开来。比如说我们讲很多基础课程,它就是资源,而产业和资源,它是非常不一样的。它的评价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载体不同,对于主体和对象的定位也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说像很多电影,还有很多书,它怎么改编成为一个产品,这个就是文化产业的项目管理很关心的。关于这一个课程,有几块,其他的我不细讲了。我主要进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这个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目标、学时、内容和实效。项目管理,实际上在工科和理科是非常新的一个管理门类,它的产生从源头上说,它的父系是系统工程,母系是优选法,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目标,核心是管理体系,它有长期性的组织管理,由面向职能到面向过程的整个管理,变为向对象的管理,所以文化产业,因为文化创意要不断创新,它是不可重复的这样一个对象特点、内容特点、项目特点,所以更适合于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界有三M体系,一个是工商管理,一个是公共管理,一个是项目管理,他们之间有区别,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是横向的理论,它涉及所有领域,而项目管理跟前面两者有很多的重合,但是它更侧重时间和内容的纵向管理。它有一些关于能力的标准,还有项目管理的趋势。就文化产业这个项目管理,实际上我们做很多调查,从国外,还有国内,对于很多企业做调查,首先从好莱坞电影管理模式,再到迪士尼的经营模式,我们总结出一套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一个来源,多个用途,实际上它跟整个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是非常吻合的。

我们在做课程设置的时候,课程目标,第一是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特征。通过参与课程项目管理实操和演练。然后在整个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内容架构上,除了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内容为主,我们还结合文化产业的一线的经典案例,还有专家、企业家的讲述,由学生分组参与等三个方面构成这个课程。
清华的项目管理模式,我们主要说它的终极模块,在这个课程里面,我们的课程内容一共24个学时,最重要的实现好几个转变,而且这里面做了两个实操项目,第一个是《七剑下天山》,第二个就是手机动漫真人派。授课特点主要是参与式的学生,我们一个是以学生为主,以他们的需求为主,以实践为主,而且这个参与式的学习,是在相同的项目元素下,学生招标,分组讨论。在专业流程里面得到评价,所以进步非常快。而这个授课模式,因为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并且升华团队关系,所以很快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我们会看一下同学的项目的案例,我觉得最典型的,比如说我们刚刚讲了,在研究生班里面,有创意方面的,有技能方面的,有很多是做设计的,还有是做管理的。在管理方面,有媒体管理,有出版管理,还有做动漫的管理,这三方面人才都需要这个项目管理,无论是做一个设计,由一个创意到一个设计的图和产品,或者创意管理本身,比如说像一个广告公司的创意管理总监,到迪士尼的一个创意工程的总监,他都需要把一个资源整合为一个创意,然后变成一个产品。我们的同学,比如说相同的门类,以设计为主体的项目团队,他很自然的就是以设计为中心,整个项目的人和它的资源,都突出了这个特点。

如果是在公司里面,做市场管理,或者是市场营销的,它整个项目,比如说以一个演出的项目为一个特点,还有以一个创意为中心的,在广告公司里面做创意总监,他也很自然的以这些特色为中心,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最主要的是把他们原有的经验,比如说像《魅力天山》,它是从七剑下天山元素里面深化出来的,但是这个项目,这是我们的项目产品,而在这个过程里面,项目管理过程严格按照项目管理体系,把同学在工作当中不太注意的,比如说脑袋一拍,我们这几个人怎么沟通,想想就过去了,但是我们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我们严格按照工具流程来做,这些图表就成为一个项目小组的组织资产,他最初做的时候很困难,但是再继续做的时候,这个就成为他们的资源。这些人他们所有的这些项目,已经得到了好几个单位的认可,比如说这个魅力天山的项目,他们已经联系到新疆的两个旅游局,这是我们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当中的一些体验,跟大家一块分享,谢谢大家!

而且我们请的原来做《七剑下天山》的团队,他们都觉得非常专业。这是关于真人派的分析,这是我们对他们整个的评估。谢谢大家!

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副主任周庆山:我今天因为没有准备PPT,刚才看了王老师课程的设计,我也觉得做的非常好。我是主持文化产业政策法律专题研究的,因为我觉得其实刚才几位专家都讲的非常好,探讨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培养地位,如何去完善。我个人也觉得,我有些个人的想法,我觉得文化产业管理的话,我认为好像不太适合在本科建一个这样的专业,特别适合现在文化产业研究院模式,一个就是双学位,双学位,我觉得文化产业管理,它是一个跨学科的,将来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所以像双学位,这个班里面有很多学管理的,有学文学的,有学传播的,有学法律的,然后来了以后,再学习文化产业方面的知识。还有就是硕士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职硕士,他可能大学本科有一个专业,但是他要从事某一个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他要学一个文化产业硕士,这个培养模式很好。至于这个学科建设,我觉得不是说我们去提出来它就怎么样,我觉得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从我个人开这个课程,我主持这个课,我主要做了这样几个工作,一个就是要给他们介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这个创意,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问题,甚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你这个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我觉得文化产业硕士班的同学,他应该掌握的至少是版权、知识产权方面基本的知识,但是同时这个也不够,他还需要了解我们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重要的政策和法规,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我觉得现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就是怎么样解决一个人治和法治的问题,什么情况下让市场自由运作。我们在主持这个课程的时候,我们也请了一些政府官员来班上做了一些讲解,比如说请文化部的官员介绍网络游戏方面的政策。我们也请广电方面法制处的专家,介绍我们国家广电方面的政策法规问题。

同时我们也组织了一些课堂的讨论,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案例,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训练了一些现在比较感兴趣的主题,像电影的分级制度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于我们国家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确实是很重要的。不光是电影的分级,包括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研讨、推进的问题。还有就是比如说在职的很多学同学来自不同行业,这些不同行业的政策差别是很大的。这个也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完善的。

文化产业政策法律专题,我个人通过讲授这个课程,它涉及的面很广,我今天听到诸位介绍的一些经验,如果这个课面面俱到,确实很难把这些东西都讲了,我们想可能需要侧重一些重点,这个也需要今后不断完善。比如说新媒体的政策问题,这些方面,可能包括现在手机3G出现以后,人们都很关注手机媒体将来的发展。这个方面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内容。

我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我讲的内容也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和体会。谢谢大家!

陈少峰: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教学体会。我刚才讲怎么对学科的看法,我的教学有一点经验,因为我每次上大课的时候,连地上都坐满了人。我现在教一门叫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课。这门课,应该是四个部分,一个部分专门讲文化跟文化产业,讲很基础的知识,把文化分的很细。比如说茶文化分哪些东西,让他们对文化各个领域,包括文化事业,什么民俗,让大家都很熟悉。这样大家就知道他们要干的是什么东西了。就不会把文化资源,一大堆东西把它搞乱了。

第二个讲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些趋势。这个大家比较感兴趣,我们基本上能够预测中国文化产业现在的走向,哪些网络公司会上市,那些大片赚多少,亏多少等等。我们基本上对产业趋势有一个深入的把握,到我们这儿来上课的同学,他就知道今后下一步要做什么。我们对行业动向要做一些研究。我这个人比较杂,我什么都研究,但是研究的不深入。我研究的重点不放在产业本身的技术特点,我放这个产业里面有哪些商业模式是好的。我们可以去讲雅虎,雅虎要不要接受收购?不接受收购,它的出路在哪里?那么我们进而讨论门户网站的前景,中国的门户网站下一步怎么走?我们实际上围绕商业模式来看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块主要讲国家战略、企业战略和地方政府战略,究竟这里面有哪些机会?那么机会是什么?你首先可以成立一个园区,当然国家的战略跟区域战略这个里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新浪,新浪跟谷歌合作,它在搜索技术领域跟谷歌进行合作,这个会不会对它进行制约?我们讲战略的时候,我们希望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方法,就是看问题的角度、视野、定位、切入点这种结构。当然这个部分的话,我主要强调两个,一个是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叫战略性思维。另外讲战略跟商业模式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我的看法,比如中国适合做什么样的文化产业。

最后一个是大家感兴趣的,就是商业模式。所谓商业模式,我把它简单定义叫可盈利的方法。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我的方法在哪里?这个东西怎么不能盈利?你教给他方法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首先考虑我的消费者是谁?我凭什么吸引他们?就算吸引了,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哪里?我的企业如何能够上市?上市的企业跟不上市的企业有什么区别?我说中国大多数做企业的人,都不是在做企业,很多人都在做项目,不是做企业,他是靠项目赚钱,实际上企业没有做,他把人力资源拿去做一个项目,这不叫做企业,是做项目型的企业。这有两类,一种是做企业类的商业模式,一种是项目型的商业模式,我们在任何一个行业当中,我们都先知道这个行业今后有哪种最好的商业模式,我们把它找出来做一个标杆。

比如说门户网站,它不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因为一开始的时候,门户网站怎么样扭亏为盈?他是靠发送短信,短信当时的比重占到它60%到80%的收入,就是说门户网站这种模式到目前为止,它不是特别成熟,它的盈利方式不是说它是门户网站,它有无线音乐,有体育,还有很多线下活动。新闻的门户网站,还是可以生存的,但是凡是娱乐的门户网站,肯定是失败的,肯定一塌糊涂,你这个连想都不用想。因为门户网站这种商业模式本身就不成熟。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分析方法做商业模式。

比如说跟学生说,地级市搞一个庙会,是有可行性的。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有机会,这七天时间,大家愿意来这里,你就有商业模式。或者说再去实景演出,你一定要有大批量的游客。我们在讲商业模式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学习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找到以后,他看问题的时候,他就不会策划一个开阔天空的,然后让大家随便去想这么一个项目,这样他就很务实。我的课程就是培养学生有一种商业判断力。

我这个课程最好是分为四块,但是合在一起也有很大的好处。顺着这个趋势,你要做一个企业,你有什么样的战略?然后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我的科目最主要不是让他学会挣钱的主要技巧,让他学会至少他以后不会赔钱。第一件事情不会赔钱;第二件事情想办法能够把项目做起来。我的目标就是这样的,这样他就有用了,值得你信赖。首先不会把你搞砸。即使做的不成功,但是也不会做的很臭。

李嘉珊:已经到中午了,我今天里这里,实际上就是学习的,因为在我们学校,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但是我们从03年开始,一直在探索,到今年得到一个好消息,就是我们的文化贸易专业已经获得批准了。我们做文化贸易专业,也是配合刚才陈院长讲的方法,首先考虑我们的消费者是谁,我们的模式怎么样来做,我们培养的人才用在什么地方。我们人才的专业叫做国际贸易专业,我们的人才出来首先要有国际化,因为我们是外语院校,我们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完成专业英语的四级、八级这样一个水平,就是外语的能力上应该没有问题。然后同时在课程设置当中,我们开设国际商务沟通等等这样一些课程,以弥补他的国际化这样一些不足。再有一个就是贸易,贸易这块,在我们的国际贸易经济专业大学科之下,我们来做。再也一个就是文化贸易,文化太特殊了,从小到大,从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点,涉及到的都是文化,基于这样一个困惑,到底把哪些归过来。毕竟做文化贸易,我们的初衷是做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所以在于这个点的支持下,我们特别同意刚才几位老师提到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的根,不然做文化贸易就不知道我们的点什么,不管是文化产业管理,还是文化贸易这样的专业,我觉得在某些点上,我们是共通的,就是说我们更多要完成这样一种使命,因为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我们又是文化贸易弱国。在这里它应该有很好的衔接性。

我们市场定位和社会需求也充分考虑到,我们是国际化和应用型,我们充分做了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我们在课程当中也引入相应的方法,我们让学生去首都博物馆做调研,然后回来做数据报告。实际上类似这样很多行业内的产业界这样一些人士,我们都请到我们课程当中,我们在这个点上争取更多的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我们也和相关的,比如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还有中国杂技团这样一些艺术团体和企业,我们也有很好的对接。在这个点上,特别希望能有机会跟各个学校的各位同仁,能够有更多机会学习和交流。毕竟在这个点上,因为我们的专业挂靠在国际贸易经济学下,所以学生毕业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文化产业管理,我们更多高校拿的是文学,在这里我们特别希望搞经济学和搞文化产业的这样一些老师能够更多相融相通。刚才听陈院长讲的,非常受启发,他也提到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来建设,我觉得有他一定的道理。它毕竟是一个综合性,是一个交叉型的学科,它不可能简单地归类到文学或者是艺术下,文化是一个特殊的产品,我觉得作为我们这个专业,可以有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借鉴,来建设。谢谢大家!

白志强:今天参加这个非常有启发。咱们准备建一个文化产业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我觉得非常非常必要,非常非常好。因为讨论的是关于课程的设置,我们有一些东西,因为目前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可能跟软件和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可能不能够完全分开。希望咱们建立一些课程体系,我们也很愿意,怎么样有机的进行一个结合。因为现在目前情况下,一些新的技术,特别是文化产业中间,往往是某个文化产品运用某一个技术来推的,无论是通信的,或者是电视、电影的,都是利用某种技术,可能在这个课程体系中间,把技术这块,还是要怎么样有一个概论式的,给学生有一个简单的介绍。

再一个就是文化的发展,在目前情况下,应该说和技术密切相关的,怎么样跟技术相关的院系能够有机结合,这个我们很乐意。我们愿意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能够做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尽力去做。谢谢大家!

黄昌勇:我简单讲一下,因为我们学校的情况刚才夏主任做过一些介绍了。参加类似这样一个会议,次数也是比较多的,11月8号,我们学校也组织一个论坛,在座有很多朋友都去了。大家也谈到,我们有一个课程体系的讨论,我感觉到我们很多话都差不多,当然也有很多很新的东西。文化产业管理,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争论它到底属于哪一个学科,或者把它放到哪儿。或者教育部赶快给我们一个定位,这个学科的交叉性、实践性、理论性都太强了,牵扯面很广。白院长讲的它跟技术的关系,我们同济大学也很强调技术。

我们在软件学院,去年08年举办了一个新媒体技术的一个专业。当时学院做这个,很多有争议,因为它技术性很强,如果搞新媒体不懂技术,就时候就很难搞了。我们一开始定位并不是文化产业,我们这个系的名称叫文化创意产业,但是拿到校办讨论的时候,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因为我们学校,它建筑、设计都是非常发达的,那些学院的院长和专家就说,你们凭什么搞文化创意产业,你搞过什么文化创意?他们坚决不同意。我们现在的科技部部长做了一个上午的谈判,两个人最后不欢而散,我们院长以辞职做要挟,但是创意不能叫,创意一定要拿下来,只能是文化产业。我们没有必要争论它到底放在哪儿?但是做这个文化产业,在中国语境下做文化产业,我觉得很有条件。因为在海外大学,包括港台地区,文化产业不是一个新型学科了,它一定有比较长的时间了。台湾的课程体系设计都非常成熟,我们如果借鉴一下的话,再结合中国的实践,我觉得还是很好做的。

我们国内大学做文化产业的设置,目前比较重要的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培养人才定位的问题,你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可能还是不清晰的。我觉得我们的定位可能是要分开,要拉开,我们不能都培养研究型人才,我们还要培养应用型的,技术型的,我们要有一个重大的区别,有一个错位,否则的话,一方面市场很缺这个人才,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的人才也分不出去。

现在教育部定位这个产业是管理,我现在准备给我们校长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发展。我准备在春节前后跟我们校长谈。这个文化产业管理,我们偏重可能不是我们去设计一个汽车,设计一个建筑,或者设计一个多媒体,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一个管理,或者是一个研究,或者是一个研究型人才,这个人才可能是一个宏观的,更大的一个东西。当然这个没有想清楚,但是我感觉我们这个里面,我们文化产业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实践部门,比如说谈艺术设计,媒体设计,产品设计,可能要有区别,如果没有区别的话,那么可能会形成竞争。我们是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总之现在问题很多,我们谈的也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做起来,这次来学了很多,特别是北京文化产业研究院,我觉得他们的实践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我自己瞎猜,可能不会给你们办本科专业,因为一开始在同济,我也不主张办本科专业,我主张办双学位,因为要扩张,所以我们还是把本科专业办起来了。

周城雄:刚才听了各位老师发言,非常有启发。特别有一句话,我想法特别多,就是陈老师说的,所谓有专业,无学科,为什么会有专业没有学科?就是因为教育部门批一级学科吗?教育批一级学科就有学科了。我觉得陈老师应该多呼吁,是这样的,我们有专业,也有学科,就是你们没有批学科,教育部批一下就有学科了。然后大家说到专业跨度很大,但是互相的语境不一样的问题,这个东西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教育部划的一级学科,他下面的一级学科互相说话都听不懂。

很有意思的例子,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一级学科,这个学科里面的人互相说话根本听不懂,有搞信息系统的,有搞金融风险的,什么都有,涵盖从数学、经济、管理学、计算机,所有的这些里面,包罗万象,它也能够叫一级学科。

陈少峰:我担心的不是说教育部不批,然后我们这个学科没有一些共同的知识,不是这样的。教育部不批,不把他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我们就没有资源配置,学校不配钱,不给你好处,我们这个学科发展太慢,是这个问题。关键是上面没有批,中国的教育资源在行政体系,行政体系没有点头,好处来不了。

周城雄:所以你以后要呼吁一下,有专业,有学科。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几个学科也是这样的,其实以前没有共同话语的,环境工程,以前没有环境工程这个专业,是学物理的来搞,学电子的也来搞,学微生物的也来搞,学园林的人也来搞,最后形成一个环境工程。计算机也是,学计算机能互相对话吗?搞软件的也有,搞硬件的也有,搞芯片的也有。包括材料学也是,材料学的人互相说话也听不懂,搞塑料的也有,搞铁的也有,搞泥巴的也有,我觉得文化产业管理互相说话听不懂,很正常,大家都认为我们是文化产业管理一级学科里面的人,大家都说,我们就成一级学科了,教育部也就认为是一级学科了,有什么不可以呢。以后再分二级学科嘛。关键是统一思想,认为我们就是一级学科,不要认为这个学科不成熟,大家互相没法对话。我觉得思想一统一之后,就是要给教育部施加压力,成立一级学科。

济南大学老师:我是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的老师,我们蔡校长把我抓来听听,让我开阔一下眼界,听了专家的发言,的确非常受启发,感到隔行如隔山,我从一个非专业人的观点,来谈一下。咱们不是从文化产业,咱们从其他角度来看一下,不懂这个专业的人看了什么样。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它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产业管理是一个宏观问题,从我们这儿看就是产业经济学,产业管理是一个宏观的问题。当然也有国民经济管理,也有早期的产业经济学,这里面更多研究产业的规划,刚才周教授提到什么法律体系,包括刚才文化院的陈院长提到的战略商业模式,这些都是比较宏观一点的。

还有一个叫文化企业管理,我们很多老师谈到汽车设计,平台设计,那都是企业管理,这个讲战略,也包括商业模式,更多的包括质量。那可能就是一个微观的,属于文化企业管理,你在界定的时候,搞一个一级学科,那你还得看哪一类,你是管理类的,还是经济类的?这两个可能都跨着。

第二个方面,很多老师提到,是不是搞双学位,研究生、博士生,现在都很好,当然现在在本科生里面开了,在我们本科专业里面,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地方,就是电子商务专业。陈院长提到这个,我感到在电子商务专业讲的比较多的,就是战略商业模式和门户网站,现在争论也很激烈,有的学校放在管理学院,有的学校放在计算机学院,还有的学校是两年计算机,两年管理,那么咱们这个也可以借鉴,这个是有可能的。因为最后落脚到管理大学科,但是一开始培养,现在双学位,吸引力不大,硕士可能有点吸引力,因为他面临就业问题。我就提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谭业庭:非常高兴参加这个论坛。因为讨论的是课程体系,但是我们学校没有上这个本科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研究生叫访问研究生,我们开始授业了,我们送来一个研究生来学习,有幸参加这个会议。

谈三点,第一点从课程体系到专业建设,我觉得这个经常相互关联,这个专业要发展,必须推进实操性的东西,我们的专业,现在我们有一个考虑,就是在上这个专业的时候,我曾经跟学校提过几次,但是学校领导第一反应,就是就业问题。可能蔡校长也会考虑,你上这个专业,本科专业,就业是一个很直接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关联到我们整个学科的发展建设。我非常同意陈院长的提法,包括一些老师的提法,一定要在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的推动这个学科建设。还有一个体会,咱们请的专家,请的领导,文化部的领导,教育部的领导没有来,参加这个论坛,就感觉到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又是环保产业,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当中有这么一个亮点的产业,我们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人才培养的工作,我们教育应该关注这一点,去支持它,这里面有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北大的引领作用推动这个学科建设。

第二点,刚才专业和人才培养,我也非常赞赏陈院长的观点,我们在上这个专业,本科专业,领导给否了。MBA和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有一个共性问题,涉及到管理,必须有自己的相关专业支撑,他毕业以后才能更好发展,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有生存的空间和能力。从本科办起,可能学生会高不成,低不就。我们也想从研究生角度来设立,因为不同的专业学科,然后在研究生层面培养他,有专业,研究生是综合,然后再专业,那么这样的话,对他的成长和成才,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点,我们在教育的推动和产业的推动方面,北大做了大量的工作,它有突出的成绩。我们培养的人,他走向社会,我想提一个建议,北大在这方面还要做更多的努力,把政府的领导,把培训和教育,要换脑,有时候他主要是为了他的政绩,但是他需要大量的人才,有政绩,那么就必须有人才来支撑,文化产业这样一个朝阳产业,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对人才需求上有一个相关的政策。

叶臻:我听刚才几位发言很激动,我想回答前面陈教授讲的一点,特别是研究方法上,我觉得学科、课程,还有具体的架构是次要的,但是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技能,这是最重要的。还有回到刚才谭院长讲的这些技能是否在社会上有用?还有学了这些技能,到企业里面去用,不能保证他们赚到很多钱,但是能够保证他们很务实的去从事工作,这个对整个人才培养很重要。从研究方法两讲,对跨学科,我觉得应该有一些冲突的。当时想把创意提进去,但是其他的学院觉得创意这个东西,可能跟他们有抵触。我想最主要的一点,跨学科跟分析方法应该结合,因为分析方法,刚才周教授也讲了,分析方法在研究领域,融合性很强,理工科的在文科方面,做一个犯罪现场的重构,然后文科也很多跟理工科的东西结合,比如说计算机领域的融合,技术跟文化的融合。

最后谈一点,我刚才听了陈教授在介绍的时候,非常好的课程,战略管理,在宏观角度,其中也谈到领导力,这是很重要的,特别战略管理领域,国外大的商学院都很重视领导力的课程。是不是可以提一个建议,大家在商学院可能了解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波特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他有一门课叫微观经济的竞争力,他把这个课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授权,陈老师这个课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授权模式,从课程、精品课程,在推广,还有各个学科,不同大学,不同地区的这种理念的传播上,做一种授权的方式。

发言嘉宾:占用大家一点时间,我参加咱们新年国际论坛好几次了,我顺便向陈教授、向勇主任,还有包括研究院表示敬意,同时我想贡献一点我个人的智慧。目前的文化产业,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困惑和困扰。看起来前途很大,但是实际当中问题很多,如果是一种思路,仅仅是实干,仅仅是专注和专业,是否能够把文化产业做好?我觉得不可能。仅仅专注、专业两个结果,第一个是疯掉,第二个是很成功。因为它违背大智慧,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大基础上才能成功。那么中国大智慧就是一阴一阳之道。没有这个导向,必须在一个伟大事业的旗帜下,才能把我们的人才培养好,才让人才不是一个技能型的赚钱工具,同时是一个综合素质高的认真的文化商人。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比较虚的东西,我不同意昨天交通银行经理的观点,他说事业跟产业是对立的,我认为更多的是统一。任何一个伟大的产业都是一阴一阳。我们现在做一个新人文的事业,就是人文奥运,如何形成一个新人文,就是科技跟经济结合。

文章录入:kitten    责任编辑:kitten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