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夏洁秋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夏洁秋:很高兴有机会到这儿来。今天这个机会主要是学习的机会。首先先谈几点,首先谈我一点点感受。因为我们同济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07年设立的,然后硕士学科招了两年,目前在中文系,就是文艺学方向在招研究生,今年筹备设立一个独立的硕士点。讲到这个学科,我自己有一些很深的体会,文化产业有管理有专业,无学科,我本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读的,我现在到了文化产业管理,如果再回去的话,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老师。我现在做这个行业,文化产业管理如何来进行一个比较规范的阐释,现在都没有。我记得同济在筹办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一直想寻找一些权威意见,可是我们找不到。我今天主要谈关于我们同济大学在筹办这个专业过程当中,我们自己的一些探索。这是关于学科的。
第二个关于学科定位,刚才很多老师发言,让我很有体会,现在这个学科定位,非常紧迫。陈校长刚才提出一个构想,我觉得可以拿出来让大家共享,这个探讨也非常必要。将来应该怎么样做?因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有很漫长的过程,就像行政管理一样。从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研究,这么长时间发展,西方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学科,在我们国内几十年历史,还是很困难,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应该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各个老师,在这个领域当中,我们做的就是构建这么一个学科的工作,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一个成熟的学科应该具有一定的范式,第一个是否有一个规范的理论体系,还有就是它的理论背景怎么样?另外它是否在这个领域当中具有比较大的认可度。这个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个是我另外一点感受。
接下来我讲同济。因为我们当时在这个专业过程当中,我们这两年开了很多会,当很多老师们讲到很多感受,包括在不同的学校结合自己的特色,或者在不同领域设置这个专业。我们因为也没有找到一个特别核心的,或者是特别具有权威性的东西。同济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这个是依据同济的一些特色。因为我们放在人文学院,这个是根据我们自身的学科建构,因为同济是理工科见长,后来在90年后期复兴文科,同济是受德国的教育理念很深的,在文科复兴的时候,就提供通识教育。
第二个特色,我们在发展的时候,也想到一个,我们一穷二白,有的就是同济大学的文化底蕴。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这是绝对不够的,我们有文化遗产保护,这块做的比较扎实。还有现在比较成熟的一个文化研究,就是文化产业系主任在做这块。我们也做一个初期的市场的需求调查,讲到文化产业,将来学生就业一定要考虑市场。
我们有三块课程设置,一个必修、选修、实践课,我们希望实践课占到更多的比重。必修课分三块,第一块就是通识教育和基础课,通识教育是三个方面捆绑在一起的,这块比重很大的。在135个学分当中,通识教育和基础课占到51个学分,我们跟学院做过协调,但是目前没有办法改变。第二个就是基础课,我们有一个文化研究导论,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没有课程。但是既然是做文化产业管理,这个文化研究的课,我觉得应该有。我们刚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学术积累。第三块就是学术课,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学分的构成。这三块在一块,也只是文化产业管理的一个基础课程的一个学习,对于我们学生来讲,还是配合他们的综合知识能力。
学生将来的就业,或者他们将来进一步的深造和学习,他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在后面选修课给他们列了几个,我们有一个专业特色选修课。第一个就是文化资源与保护,因为同济的遗产保护目前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的招生,我们希望在这个方面给同学一个选择机会。第二个方向是文化产业战略与规划。我们现在有一个中心,而这个中心,我们现在扎扎实实做了一些工作,开始做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和设计,还有地方某些机构做的文化发展策划的项目。我们这块也给他们开两个选修课。第三个就是文化研究,现在在学校开有若干个选修课。第四个,觉得有必要的,就是公共文化与发展,刚才提到关于公共文化事业问题,我们觉得这块无法放弃,因为这块也有很大的需求,比如说学生将来毕业考公务员等等,这块知识不能缺乏。我们也希望将来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知识。
第五块是媒体管理研究,因为这个也是我们当时经过讨论之后,觉得要保留的一个方向,同济有一个艺术与传媒学院,这个学院是黄教授当年发展起来的,这个学院发展到现在是偏向艺术类的。
另外就是任选课,这个是跨学科的。最后就是实践课,因为两年通识教育,学科接受本科教育比较少,我们比较早通过让他们从二年级开始的实践课,以及通过系列讲座,来弥补他们在二年级面临的与专业接触不足。
第一个是专业考察,我们从二年级,打算让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各类文化产业会展,上海正好有比较好的资源提供。
另外就是做专题调研,寒暑假调查。
第三就是专业实习,最后一块就是毕业设计。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同济的探索,我觉得还有很多东西其实很不成熟,也希望在这里得到更多大家的意见。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