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曙旸:中国设计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0

 

郑曙旸:中国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郑曙旸:我深知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成为设计师很奢侈,因为整个发展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设计师境界,更谈不上知名。唯一的优势就是比别人早走了几步。

感谢北大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很好的讲台。关于中国设计问题,这几年大家谈论的非常多,但实际上我们离真正的中国设计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借这样一个机会我想就这几年关于中国设计的一些思考发表个人粗浅的看法。

第一,设计实质上是从英语直接翻译过来的,有关设计的名词在设计界有很大的争议,包括艺术设计本身的内涵等。从本质上来理解,我觉得设计本身的过程就是把细微的外在事物和各种感受通过人为的组织,通过明确的概念和艺术形式,然后构筑起满足人类情感和行为需求量方面的物化世界,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设计全部的实践活动特点,从表面上来看是把知识和情感条理化,这种实践活动最终应该是归结于艺术形式的美学系统和科学的理论系统,这点很重要,在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以后,我们提出艺术与科学的理念,本质提出的就是设计本身内容的一个理念。

第三,艺术应该是设计思维的源泉,那么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是完全感性的,体现人的精神世界,这种主观情感的审美意识也就成为设计开始创造的一个原动力,但是它必须经过一个转化,这里面科学是设计过程的规范,它体现于人的物质世界,作为客观技术的一种运用又成为设计成功的保证。当然,从本意上有利于对设计本质的解释,但是中国所处这样的历史阶段,我个人认为,把艺术的感受放在前端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所以以上三点就是我个人对于设计的一些基本认识,这样的认识能不能取得大家的认同恐怕还是需要商榷的。但仅这样三点认识我觉得对于中国来讲,无论是社会的大众还是决策层,包括在一些思想观念深处,能够真正理解的为数不多。以我们本身为例,就是我们进入清华大学,而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代表了以设计教育为本体的学校,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在理工科背景的状态下,我们的理解纯粹是按照艺术概念来理解,甚至更清晰的还是认为设计师等于画家,显然认识是很片面的。因为设计概念和理念的推广,它是要依赖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后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并没有经过工业文明洗礼的国家,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再加上本国的体制还处于改革开放过程之中,虽然经过了三十年,但是计划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型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深水期,而设计也是这样。在2006年的时候,当时我们的学院走过了它五十年的历程,五十年之前,我们第一代学校的开创者实际上已经提出来在中国开放现代设计概念的理念,但是五十年过去之后,严格意义上讲,在观念上我们依然还在原地踏步。

那么从设计观念来讲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理论层面的设计,还有一个是实践层面的设计,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我们都没有走完所有的过程,在这些方面我们目前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方面我们理论层面的研究脱离了它本体的存在,以学校为例,我们的史论系更多关注于纯史的概念,因为对于现实问题的探讨远远达不到社会对它的需求。各个专业理论层面的研究也停留在设计案例的表层,而没有深入到它更为深刻的社会伦理,包括社会道德方面,甚至在社会运行层面的深度。当然我们的实践层面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走过了三十多年,甚至更长一段,但是这个设计仅限于表层,或者说的更清楚一点,仅限于所谓的艺术表现的表层。

中国设计对于中国来讲,对于世界来讲,无论在哲学理论层面还是文化风格层面,或是社会生活操作层面,早晚会诞生的,这点我坚信不疑,但是到底什么时候产生呢?在设计界、教育界我们都有各种想法,有一些乐观的人认为,我们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中国设计,就是说在十年之间我们会走向世界。当然也有一种悲观估计,认为真正的中国设计要立于世界之林,我们能从治国质量转化为中国设计是遥远的未来,甚至有更悲观的,也就是我们这代是看不到的,就是在五十年之后,那么我们在座的都老了。到底怎么样,关键在于我们今天的工作。

那么催生中国设计是复杂的工程,需要在经济、文化、社会的基础条件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那么又在于全民的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个有着长期封建专制统治和强烈计划经济决策背景这样的国家,最为关键的一环,我个人认为在于决策层观念的转化。去年年底我参加了韩国举办的一个名为《2008奥林匹克国际设计大会》,规模之高、之盛让人瞠目结舌。这样的大会是由当时首尔市政府直接组织,大会主论坛相当于我们今天上午的主会堂,是由总统亲自出席,韩国把设计已经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地位,而我们目前对于设计的认识在决策层还停留在纯艺术的表面。

作为设计本身来讲,它有三种概念。第一种是技术的概念,第二是市场的概念,第三是管理的概念,拿从业者本身来讲,我们也仅仅是以技术概念来对它进行定位,也就是包括设计教育的各种学校也仅仅在技术层面来讲它的学科和专业定位。市场的概念在目前的中国实际上并没有最终确立,以室内设计为例,设计师市场还是遥遥无期,当然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个人认为在于它的管理概念。本次2008奥运会从表面看,实际上是起到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和表现,但是从设计本质运行过程当中,如果说能够做的更好,那么它的表象并不是我们最终见到的结果。所有一切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出在设计管理。

那么全球化与中国设计是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中国设计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狭隘民族主义的产物,那么实际上从我们走在前端的一些企业,比方以我们民族工业的骄傲海尔集团来讲,它的设计组团建立不是中国概念,是全球概念,我认为中国设计必将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融汇世界先进文化,同时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中国设计。这种中国设计肯定会有三种特征,第一是国际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体现,第二是能够容纳多元风格的中国文化精神。第三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模式。关于第三点我认为中国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传统,从人类整个的发展历史来看,只有中国的文化积淀是自始自终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只是我们现在对它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时代需求的高度而已。

所有的这一切都寄希望于教育,因为在过去的五年间,中国高等学校开办设计专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说明了我们具备这样的人力储备,尽管高校扩招,尤其艺术设计专业扩招还有相当大的争议,但是毕竟我相信这一两代人之后,受过设计教育和具有设计意识的人群会逐渐上升到足以影响社会和立法的等级,也就是说再过三十年,作为从事设计的工作者,我有这样的估计,就是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我觉得中国设计会诞生于21世纪三十年代,也就是说它是符合我们现在发展规律的。谢谢大家!

文章录入:kitten    责任编辑:kitten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