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月4日—6日 地点:北京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意象网 >> Fici2008 >> 往届新闻 >> 文章正文  
[图文]张国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探讨


张国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探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7

bsp;   这个是第一类问题,也就是说在第一类问题里面你要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能做好的是什么。我觉得现在从趋势来看有一个大势所趋、一哄而上的架势,在这方面迷迷糊糊,总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机会,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一定要找到你可以做得最好的那一部分。
    第二,关于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和运行内容问题。在计算机与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基础设施发展的水平很高,而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我们现在的宽网发展的速度也很快。大家经常在说,有了这样一个计算机与网络,在以宽网为标志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内容从什么地方来?这跟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生产硬件的企业一定会推动硬件规模和速度、精确度、水平不断地成长,而且它希望用这样一套计算机网络武装一个国家、武装一个机构、武装一个企业、武装家庭、武装个人。这是做硬件的企业一定要做的。
    但是问题是当你有了这样一个硬件基础,特别是成为一个网络世界的时候,在这个网络上运作的是什么?提出的战略问题就是内容和节目的问题,谁来提供内容和节目,能不能够提供被中国人民所喜欢的内容和节目?大量的问题都和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相关。如果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比较高,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它可以提供本民族所需要的文化需求。
    但是当你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这个需求由谁来填补呢?由有能力提供这项产品和服务的国家去填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由发展国家来填补。我们看电视、在网络上行走的,大家想想究竟有多少东西从国外引进的?我们看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网络上行走的内容,看看它引进的比例有多大?我们文化方面产品的引进和输出和西方相比差距很大,相差十几倍。也就是说我们引进得多、输出得少,文化逆差非常之大。谁来做这个事情?
    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的历史就200多年,应该说它的文化资源很贫乏,中国的历史五千年,文化的资源极其丰富。但是一个文化历史不长,缺乏文化资源的国家,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输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这个问题在哪儿?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文化资源这么丰富,但是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输出方面,我们占的比例是非常之小。这个问题又在哪儿?
    所以现在加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从趋势上是对的。但是你要在短时间里面赶上发达国家,那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美国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一是它明确看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明确看到了在产业结构低端很难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所以它要占据产业结构的高端。占领产业结构高端在文化领域里是不占优势的,但是它采取的措施,也就是说它战略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非常之好的。比如它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心态。
    除了去继承希腊、欧洲文化以外,它把希腊和欧洲文化作为本国文化的本源,同时,最大限度地积极地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非洲的文化、东方亚洲的文化。比如它现在所拍的电影、所使用的人物、拍得电视剧,它越来越希望采取东方的题材,为什么?因为它要通过这样一个题材,去增加它们文化当中结构的品种,同时更容易的进入它所要进入的市场。没有这样一个开放的心态,是很困难的。
    第二,借鉴。它能够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化为自己所用。这就取决于你的借鉴能力怎么样。它的借鉴吸收能力很强。它不但具有技术,而且具有人才。美国经济和国家的发展模式,应该说在占领上是很成功的,在政策上是很聪明的,所以它有人才。对于中国,我们知道,在50年代,一直到后来几十年里,我们引进的模式是什么?是引进成套设备。所以设备坏了,我们再引进。引进、损坏、再引进,是这样一个循环。
    日本比我们聪明一些,它除了引进设备以外,引进专利、技术,实际即使它引进设备,也把设备整个拆掉以后,进行研究。所以,在引进仿制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所以有了自己的自主技术。所以它现在能够在世界上技术领域当中有自立的地位。美国更聪明,美国是用自己的制度和政策,用自己的方式去网罗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到它那里去求学、求职,它把世界上最好的人才网罗到它的国家,而且留在它的国家,实际上它用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来发展自己的国家。所以在借鉴吸收方面,它并不缺乏人才。所以它可以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第三个因素,它能够开发。能够把开发出来的产品市场化。它不但以美国为市场,而且以全球为市场。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地域、历史、狭隘的民族心理,所给文化产业造成的障碍。所以它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历史虽然比较短,文化资源比较缺乏,但是在高科技条件下,在全世界做成文化输出大国。而且它越来越以全球为市场,以全球为资源,以全球的人才为可以借用的能力发展高端产业。
    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当我们采用了西方的技术和我们自己的技术铺设了一个可以进行文化产品的网络之后,在这个网络上,我们要自己去提供我们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因此我们通过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我们自己的内容、自己的节目。否则,就跟现在公路上所跑的车一样,虽然高速公路公路建立起来了,但跑的车不是你的。等于说我们搭了一个大戏台,然后让西方文化来唱戏。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的。这样就面临着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信息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而且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更快地为它提供内容和节目?能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这是第二个战略性的问题。
    第三个战略性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最近两年,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和发展成了中国大城市之间的竞争焦点。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已经把它列为远期发展计划。广州、成都也在积极地进行行动。所以“热”,也是首先从这些大城市开始热起来。政府的作用当然非常之重要,比如要做规划,要做规则,要对这个行业进行扶持,同时要提供信息平台、推动基础方面的建设,政府要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或者企业来看,可能很大的一个障碍是人才。
    在这个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从哪来?一旦发展起来以后,任何一个机构包括企业在里面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感到产业链不足,特别是感到设计人才和设计出来产品制造出来的人才,制造出来产品以后,把产品转化为市场效益的经营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都非常的缺乏。因此,包括北大在里面的高等院校,凡是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而且报名非常之踊跃。我们可能会有10:1、20:1的比例录取学生,他们可能就30:1、40:1、50:1甚至100:1的比例来录取学生。说明整个社会看到了这样一个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给它带来的收益。但是如果你要在短时间里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很困难,对于教育机构来说要充分注意这样一个趋势。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些培养的方式和专业设置问题。
    大概是从大前年,国家有一个政策,由政府来推动和支持,由企业出钱,全国大概建了30多个软件学院。这是推动软件人才的发展问题。其他领域例如影视、音乐、绘画,包括旅游人才的发展也都在积极地推动。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有几个因素要考虑,就是说我们刚才所提到的所有问题,它都可以作为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可以把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个领域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学术问题来研究,所以你要建立尽可能多的研究所、基金会来推动它。 
    但是一旦把它作为专业的时候,可能考虑的问题就很多。因为学术研究体系和教育体系是有区别的。教育体系要考虑到专业的设置,专业的设置要考虑到就业的趋向,如果设置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没有地方可去,就不能设置这个专业。但是不设这个专业并不影响你对这个领域问题的研究。所以研究机构可以更多地出现,但是一个学校,一旦涉及到专业的时候,会很慎重。 
    但是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就北京市所制定的标准,涉及到九类。但是对于我们实际所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9类,可能十几类,但作为一个专业,可能很多专业共同培养这个领域所需要的人才,比如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包括北大的中文系、历史系、考古系,包括它的计算机软件学院、社会科学学系、商学院等,都可能会涉及到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像北大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学校需要去整合学校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院系的力量,提出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然后分专业的共同培养,看看这个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育部门,应该考虑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对专业方面的要求,就是不要仅仅停留在原来的专业目录的设置。 
    比如原来我们没有网络这样的需求,现在从网络的硬件、软件的需求就很多了。而且就业趋势也很好。所以应该在专业设置上考虑一些新出现的,但是在专业目录上没有的。教育部给北大一个权力,就是北大有一个自设专业的权力。北大也在考虑根据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自己自设一个专业,满足专业的需求,同时把其他专业的培养,在内容方面,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加进一些文化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内容,使我们的毕业生面对这样一个趋势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另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的实用人才。 
    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kitten    责任编辑:kitte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网友评论:

    联系方式

    2008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组委会
    会务联系人:肖怀德(13810634630)
    商务联系人:贾少红(13001116043) 赵晓玲(13426205638)
    媒体联系人:赵朝锋(13801214239) 杨 颖(13910304518)

    地 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电 话:(010)62757216 82024746 51701995
    传 真:(010)62753340 62364571 51701509
    网 址:www.fici.org.cn 邮 箱:fici@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