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月4日—6日 地点:北京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意象网 >> Fici2008 >> 往届新闻 >> 文章正文  
文化产业--中国如何告别“大国失语”困境?


文化产业--中国如何告别“大国失语”困境?

作者:刘丹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8

    相信很多人在中国旅游时有着同样的体验,你在甘肃、宁夏的沙漠里买到的钥匙扣、小饰物等旅游纪念品和在广东、福建的海边买到的一模一样,你在贵州看到的歌舞表演和在青海看到的大同小异,它们都没有了本地特色和传统,取而代之的是港台歌星和摇滚乐手的“流行风格”。

    从泰坦尼克号到星巴克咖啡,国际各大文化产业集团已开始向中国市场大规模进军。德国贝塔斯曼、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澳大利亚新闻集团,对这些已然进入中国的国际文化产业巨鳄而言,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是一座尚未开发的“钻石矿”。

    特色不见了,深度无从谈起,缺乏艺术品位——中国的文化产业究竟怎么了?在世界文化产业日益做大的今天,中国的文化产业将经历怎样的命运?

    在第四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科学家和企业家们对中国的文化产业既表示担忧,同时又给予了期望。

    文化产业:中国面临大国失语

    “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产业,另一个就是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大家都看到了,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很多人还没有看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教授坦言。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50多个民族,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并且是独特的、唯一的、别人无法重复和模仿的,理应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

    同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已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空间,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的需求。

    然而,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面临怎样的现状呢?

    首先看利润,央视是我国首屈一指的传媒大户,其一年的广告收入达到5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CNN一个音乐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高达50亿美元。知识产权贸易已成为世贸组织的三大支柱之一,而我国的版权产业正在遭受发达国家的严重冲击。

    其次看贸易格局,中国的文化产品面临严重的“入超”。叶朗指出,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逆差为10∶1,和欧美的逆差是100∶1。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我国对美国的版权贸易逆差是4000∶24。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大国失语的危机和困境。”叶朗说,“中国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低,很难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

    转变观念:文化也能赚钱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文化没有经济价值,文化行业是非生产性部门,因而文化行业只能花钱而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

    事实上,自从湖南卫视从《超级女声》这个国外节目的翻版上赚了个盆满钵满,业界惊呼:“文化产业就要这么搞。”

    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全球获得18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它衍生的系列产品又获利18亿美元,扣除摄制费2.3亿美元和广告费10亿美元,至少赚了20亿美元。而现在一台电脑的平均利润已降到4%~5%左右。那么,要多少台电脑的利润才能达到一个《泰坦尼克号》的利润?

    叶朗指出:在中国,很多人开始看到文化和经济的联系,但观念转变还不彻底。他说:“在中国许多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是分开的,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到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没有把文化产业放到这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位置,使它成为真正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支柱产业。”

    完善法规,培养人才:中国文化产业崛起之路

    对如何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叶朗建议,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叶朗指出,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经营性文化生产单位进行产业化改造,另一方面要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鼓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同时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要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形成若干强大、有可能抗击境外文化资本冲击的文化产业集团,同时要防止文化市场的行政性垄断。

    他说:“我们现在主要在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高科技和人文、艺术的结合将为文化产业开辟新的天地,在这方面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会上,多位专家谈到了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危机,指出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叶朗建议,要尽快实施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例如在各省组建文化产业学院,开设各种培训班,大批量地培养文化产业方面各层次的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与会专家认为,文化产业需要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懂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规律,要有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目前,在文化领域中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企业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缺乏规模化集团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经验,所以他们在进军文化产业时常常会遇到挫折。另一方面,从事其他产业的经营者在进军文化产业时候,由于缺乏对文化艺术独特性的认识、内容策划能力以及这些领域的创新设计能力,所以他们经营文化产业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因此,人才的培养是目前的紧迫问题。 

文章录入:kitten    责任编辑:kitte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网友评论:

    联系方式

    2008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组委会
    会务联系人:肖怀德(13810634630)
    商务联系人:贾少红(13001116043) 赵晓玲(13426205638)
    媒体联系人:赵朝锋(13801214239) 杨 颖(13910304518)

    地 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电 话:(010)62757216 82024746 51701995
    传 真:(010)62753340 62364571 51701509
    网 址:www.fici.org.cn 邮 箱:fici@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