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携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将于1月6日上午9点在北京大学拉开帷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文化产业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为期两天。6日上午首先举行新年论坛的开幕式暨第一场分论坛,来自政府、学界和业界的相关人士济济一堂,共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出席开幕式的贵宾们合影留念
 叶朗教授向张怀西副主席、许智宏校长致以亲切的问候
第一场分论坛主要围绕“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主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亲临到会并致欢迎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办公厅主任朱虹、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分别作主题演讲,阐述各自对于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认识。与会嘉宾对演讲各抒己见,带来了许多来自文化产业界最前沿的认识。
 论坛现场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以北京市为例:2005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已实现增加值603.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8%;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比重有望突破10%,创造500亿以上的增加值。越来越多的事实昭示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陈天桥依靠网络游戏一举称为中国首富;《英雄》一片创造了巨额的投资回报;超级女声引起了难以想象的轰动…… 但是与很多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显然才刚刚起步。目前全世界文化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韩国的影视、音乐、手机及电子游戏在2003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出口额超过了钢铁。日本娱乐中心电子游戏的年产值,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产业的年产值。美国2001年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也超过了汽车和航天产品的出口。这场文化产业的盛宴,中国还未能充分享用。 要取得中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实现自我创新。不可否认,在中国文化产业热的背后,已经开始出现泡沫的趋势。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省市自治区都提出要建立文化大省,几乎所有的省都把发展文化产业列为“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点。许多地区一哄而上设立“动漫园区”、“数码园区”、“游戏园区”等园区。但部分园区的产出效益很低,研发活力不强,有的正面临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如果不靠政府在地租、房租、贷款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更难形成国际化的竞争力。中国的文化产业界呼唤一场巨大的创新运动。 文化产业的创新,首先是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新。文化产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内容产业。没有高质量的内容,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要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则需要根据当今时代特点、消费者文化需要和市场要求进行重新的挖掘与开发。在这一点上,美国做得最好。美国建国只有两百多年,缺乏丰富的历史文化,但是却能发扬拿来主义,将其他民族的文化为自己所用,创造巨大的价值。美国人可以通过《花木兰》赚钱,中国人同样可以 文化产业的创新,其次是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这就要进一步推动产业体制的改革创新,塑造市场主体。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培育塑造一批真正进入市场规范运作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企业。要推动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创新,放宽市场准入,广泛吸纳各种力量投资参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创新,还需要技术的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出现新媒体统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技术创新使文化表现形式区域多种多样,并出现多媒体交互的文化产品形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产业的创新,最关键的就是人才创新。产品内容的制作,需要文化人才;产品市场的开拓,需要市场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如果有一大批具有文化涵养、又精通市场的人才,那么中国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就将一帆风顺。 |